今年以來,我市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全面依法治國、省市委法治建設決策部署和省委十一屆三次、四次、五次全會精神及市委四屆五次、六次、七次全會精神,創新工作舉措,構建“三個體系”、聚焦“八大重點”、打通“四大渠道”,扎實推進全面依法治市工作,為建設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范區提供堅強的法治保障,以優異成績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構建“三個體系”
夯實法治巴中建設根基
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市堅持把全面依法治市作為當前政治生活的頭等大事、深化改革的重點工程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抓手,構建強力的責任領導體系、統籌的協調聯動體系、多維的組織保障體系等“三個體系”,全力推動落實。
市、區縣成立以黨委書記任主任,政府主要負責人、人大常委會主任、黨委副書記任副主任的依法治市(區、縣)委員會,下設立法、執法、司法、普法守法四個協調小組和辦公室,辦公室主任均由政法委書記兼任,全市下好“一盤棋”,全面落實《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對全市法治工作進行安排部署,黨的領導下推進法治建設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黨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兼任辦公室主任等各有分工,當好“排頭兵”,高起點謀劃全市依法治市工作;突出協調小組組長“一崗雙責”,出臺《關于建立聯絡員工作聯系機制的意見》,召開協調小組專題會議,印發工作要點,推動委員會決策部署在本領域落地見效。全市強化人員專職從事法治建設工作,將法治建設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顚S?。完善工作會議、領導掛聯、公開承諾、創新創造、述法評議等9項制度,明確規定委員會及其協調辦事機構各類會議不少于13次,市委、市政府相關領導每人掛聯法治課題或重大工作,各地各部門申報實施創新項目,年末舉行區縣委書記、區縣長、市級部門“一把手”履行法治建設第一責任集中述法,最大限度畫好依法治市“同心圓”。
聚焦“八大重點”
強化法治巴中靶向攻堅
全市通過聚焦依法執政、地方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社會法治、脫貧攻堅、法治保障等“八大重點”,讓法治工作融入全市中心大局,助推巴中振興發展,不斷為法治巴中建設探索新的路徑和方法。
加強從嚴治黨、依法依規治黨法規制度建設,加快形成覆蓋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各方面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和推動建立黨內法規實施效果評估制度;不斷完善黨領導立法工作機制,進一步健全重大問題請示報告制度,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巴中市城鄉污水處理條例(草案)》《巴中市紅軍文物保護條例修正案(草案)》等一審修改稿意見建議。舉行《巴中市查處非法出租汽車客運若干規定(草案)》立法聽證,《巴中市城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立法后評估座談會,堅持以立法的高質量來保障和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
圍繞創建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環境、公平惠企的市場環境、優惠開放的投資環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環境和親商重商的社會環境等5個方面制定《巴中市創建一流營商環境工作方案》,對36個政府部門和單位進行了一季度營商環境“好差評”現場測評;對全市50個重點單位開出個性普法任務清單,深入開展“法律七進”“一月一主題”法治宣傳教育活動,辦好法治惠民“十件實事”,有效實施“三大救助”和“三大調解”,持續開展法治體檢進百企、法治匯演進百鎮、以案說法進百鎮、現身說法進千校、法治電影進千村、公共法律服務進千村、法治宣講進萬家、民工維權進萬家等活動。
縱深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創新“一條線索、一名責任領導、一個工作專班”工作機制,截至目前,全市共摸排涉黑線索132條,成案線索235條,已辦結1486條,立涉黑類刑事案件222件,刑事拘留591人。完善網格服務管理體系,規劃建設200個雪亮工程示范村,創新完善“大社區、小組團”網格服務管理機制,全面推廣“眾口調”“流動調解”“網絡調解”和“黨支部+村民說事會”“鄉級聯席會、村級理事會、社級公道會三級共治”“道德銀行”等實踐經驗。持續開展基層和行業平安“雙創”行動,繼續強化法治攻堅“十大治理”。
通過法治書屋、群眾大會、農民夜校、普法考試等方式,全面強化法治助力脫貧攻堅工作,免費為貧困群眾提供法律服務;建立健全重視法治素養和法治能力的用人制度,將法治教育內容納入全市各級主體班、黨校專題班培訓內容。積極圍繞“巴山優才計劃”,不斷壯大我市法律專業人才隊伍。
打通“四大渠道”
加強法治巴中宣傳攻勢
以“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立體宣傳大格局”為目標,印發《巴中市全面依法治市宣傳工作方案》,打通主流新聞媒體、網絡媒體、社會力量、法治文化陣地等“四大通道”,在全社會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圍。
強化新聞媒體主流主導。一批本地主流媒體的法治欄目用群眾身邊的典型案例教育干部群眾,普及法律知識,及時反映各地各部門依法治市“八大提升行動”推進情況;充分運用黨政網、政務微博、校訊通等平臺載體,以發布法規解讀、法治箴言、法治案例、法治動態的形式向不同受眾傳播法治正能量。
加強社會力量分工合作。充分借力手機等現代通訊和公交車、出租車等交通工具及轄區內相關單位,在人口聚集度高、密度大的重要區域展示法治名言警句、生動事例和舉措成效,進一步提高全面依法治市社會知曉率。
推進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堅持城市文化與法治文化相融、法治文化與紅色文化互通,啟動建設一批有地域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鞏固建設一批法治文化廣場、法治文化公園、法治教育基地、法治文化長廊、法治文化商場、公共服務中心、宗族祠堂、鄉村文化少年宮等法律道德兼容的文化陣地。組織編排一批法治文化精品,開展法治文化三下鄉、法治文化進萬家、法治匯演進百鎮等文化惠民活動。